English

西子湖畔红梅开

1999-07-05 来源:光明日报 严麟书 我有话说

陈学昭(1906—1991)是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后,我国文坛上涌现的颇有影响的女作家,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大知道她了。她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门第,家学渊源。少年时代受过“五四”新思潮的洗礼,参加过“浅草社”,后来在鲁迅、茅盾等前辈的鼓励和指导下,从事文学创作。1924年元旦,她在上海《时报》新年增刊上发表处女作《我所希望的新妇女》时,年仅17岁。20年代,以委婉清新的散文,蜚声文坛。1927年5月,远涉重洋,赴法留学。以学术论文《中国的词》,荣获法国克莱蒙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。当时,法国东方语言学院院长格拉奈教授热情挽留,但陈学昭思念祖国,婉言谢辞,于1935年初返国。不久奔赴延安,是投身革命的第一个女博士。在《讲话》的指引下,她漫走解放区,勤奋地为人民大众写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回到故乡,深入生活,从事长篇创作。后来她遭到二十年不公正的待遇,但这些都动摇不了她对共产党的依赖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念。重返文坛后,虽年逾古稀,白发皤然,但她精神焕发,充满活力,把精力投入写作,直至离开人世。

陈学昭自1924年发表处女作起,直到去世前不久的封笔之作《可贵的痕迹》(刊于1991年10月25日《新民晚报》,此时已病逝15天了),辛勤创作68年,留下了300余万字作品,体裁有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评论等,还有译作。五卷本《陈学昭文集》(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)较全面地体现了她一生的创作面貌和风格。

陈学昭早期以散文著称,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。早在20年代,她的散文就蜚声文坛,有《倦旅》、《烟霞伴侣》、《寸草心》等集。这些早期散文,在叙写个人经历,描摹山川景物的同时,无不流露出一种厌倦和诅咒人生的情绪。正如鲁迅在《新文学大系·小说二集·导言》中所说:浅草社的作者们虽很年轻,“玄发朱颜,却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。”陈学昭那时的散文正是唱着这种“断肠之曲”,她离家外出,人生倦旅,孤篷飘泊,苦苦思考着人和社会上的诸多矛盾,既有找不到正确出路的苦闷,又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。这在当时知识青年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。

自1939年赴延安,陈学昭这位“天涯归客”,从此完全投入革命怀抱,她的创作也随之根本改变。解放战争期间,先后出版了散文集《漫步解放区》、短篇小说《新柜中缘》和长篇《工作着是美丽的》(上卷)。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从早期的表现自我到表现人民大众,在创作思想上出现了飞跃。《漫步解放区》生动地记述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与斗争。《新柜中缘》中的小说多为妇女题材,反映她们在旧社会深受压迫的苦难遭际和迫切要求解放的强烈愿望。《工作着是美丽的》着意表现我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难历程,这部长篇是在周恩来同志亲切关怀下完成的。

陈学昭晚年不顾病魔缠身,不倦地挥笔耕耘,致力于撰写回忆录。《天涯归客》和《浮沉杂记》就是内容与时间相连的两部文学回忆录,相当完整地记述了作者一生坎坷不平的经历,态度实事求是,叙述娓娓动听,具有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。

丁玲曾评价陈学昭:“……你年轻时如一枝早熟的春兰,峭然挺立在石山上。闲花野草可以趁春风灿烂一时,而你却出淤泥而不染,亭亭玉立于晚秋。现在你已进老年,却正如西子湖边的红梅,傲霜而怒放……”

这正是陈学昭一生的写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